將臺堡有棵“紅軍樹”
歷史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熟知的有口口相傳、文字記錄,、文物傳播,。其實樹木也可傳播和見證一段歷史,,雖然它不能開口說話,卻在不知不覺間擔負了這樣的歷史重任,。
“紅軍樹”默默立于風中,,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歷史和變遷,。
壬寅年初春,,再次走進西吉縣將臺堡鎮(zhèn)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春陽蘇暖,,淑氣萌發(fā),,松柏轉(zhuǎn)翠,一派肅穆莊嚴,。透過稀疏樹枝,,一口懸于高臺之上的大鐘忽入眼眸,格外注目,。
紀念園服務中心主任張玉忠介紹,,這是鐘樓,上面懸掛一口高2米,,直徑1.6米的大鐘,。臺階被幾個擋板遮著,此處被保護起來了,,屬于閑人免進之地,。征得張主任同意,于是斜著身子,亦步亦趨沿木梯而上,。
到鐘樓后,,大鐘顯得比第一眼看見時大很多,高處的風吹過臉頰,,有幾分寒氣,,眼前是紀念園城墻上一面面紅旗,在藍天下獵獵翻卷,,與遠處群山上皚皚白雪遙相呼應,。迫不及待地試著撞了幾下鐘,鐘聲宏厚,,回音悠遠,,似有從遠古時代慢慢傳過來的嗡嗡聲在心底回蕩,“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涌上心頭,,只是此刻不是夜半,,更無漁火。
隨之被與大鐘毗鄰而居的一棵古榆樹深深吸引,。
榆樹長在鐘樓的塔臺上,,主桿在鐘樓墻內(nèi),兩枝合抱在一起的枝干延伸于鐘樓墻外,,是整個紀念園內(nèi)最高的地方,。
站在榆樹旁邊,俯瞰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四周,,正前方的紀念牌頂猶如一枚厚重的方印,,端莊地坐在廣場之上。廣場以開闊的胸襟,,迎接四面八方來客,。紀念園則如沐浴在榆樹懷抱里的一個大圓,鑲嵌在紀念園中心,、由“1936.10.22”陰陽文組成的四道紅色飄帶,,透過樹縫,清晰地收入眼底,,像從歷史深處一路穿行而來的歲月記憶,,時時提醒來到這里祭奠和拜謁的人們,,這個日子的價值和內(nèi)涵,。左邊是整齊寬敞的住戶,將臺堡村民有做生意的傳統(tǒng),,日子過得較為殷實,,是固原市脫貧前就富起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村鎮(zhèn)之一,境內(nèi)大型馬鈴薯交易市場每天交易量相當活躍,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富裕,。右邊是將臺中學,,青磚黛瓦圍墻上嵌著幾排五角星,墻脊被五星紅旗妝飾得格外醒目,。
唯獨這棵榆樹,,默默地立于風中,不言不語,,像一位飽經(jīng)世事的長者,,遍歷百年滄桑和歲月風云變幻,依然昂首挺胸,,精神抖擻,,雄渾剛勁。當年,,它曾見證了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壯闊場面,。因此,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為“紅軍樹”,。
將臺堡原名西瓦亭,,位于固原市西吉縣城20公里處的葫蘆河東岸,始建于戰(zhàn)國秦昭襄王時期,,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均經(jīng)修擴,,為寧南腹地,、葫蘆河流域、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貿(mào)集散地,,因民間傳說穆桂英曾在這里筑臺點將,、統(tǒng)兵抗敵,秦腔《穆柯寨》戲文中也有“離了將臺上戰(zhàn)馬”的唱詞,,將臺堡由此而得名,。
當年,這棵樹曾見證了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壯闊場面
那是一段硝煙彌漫的歲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為了保存革命實力,被迫北上,,開始戰(zhàn)略轉(zhuǎn)移,。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8萬余人從福建長汀、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發(fā)開始戰(zhàn)略轉(zhuǎn)移,,在連續(xù)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前三道封鎖線,在湘江渡口和敵人血戰(zhàn)五個晝夜以后,,最終突破了這道封鎖線,,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要把紅軍消滅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為此中央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
湘江戰(zhàn)役后,黨和紅軍面臨著生死抉擇,。1934年12月12日,,中央領(lǐng)導人召開通道會議。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黎平會議,。以及12月31日,猴場會議的召開,,解決了黨和紅軍要往哪里走,、跟誰走的問題。放棄遠征戰(zhàn)略轉(zhuǎn)移,,北上同紅二,、六軍團會合,建立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向,,轉(zhuǎn)向敵人軍事力量薄弱的貴州西進,。1935年1月,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此次會議上,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quán),,確定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lǐng)導地位。隨后,,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路翻過雪山,爬過草地,,激戰(zhàn)天險臘子口,,在哈達鋪進行了改編,,一路北上,,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隨后南下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于1936年10月9日在甘肅會寧與紅四方面軍會師,,1936年10月22日與賀龍、任弼時,、劉伯承等領(lǐng)導的紅一方面軍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完成了以會寧、將臺堡等地范圍內(nèi)的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勝利會師,,至此結(jié)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參加會師的有紅二方面軍陳伯鈞(紅六軍團軍團長)、王震(紅六軍團政委),、李達(紅六軍團參謀長),、甘泗淇(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等;紅一方面軍的楊得志(紅二師師長),、肖華(紅二師政委)等,,參加會師的紅軍部隊和當?shù)厝罕娊?.5萬人。他們在將臺堡東側(cè)廣場舉行了規(guī)模盛大的慶祝聯(lián)歡會,。10月24日,,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的鄧小平在將臺堡向紅二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傳達了瓦窯堡會議精神和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靜靜佇立在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鐘樓旁邊的“紅軍樹”就是見證者,。
1996年10月,在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一,、二,、四方面軍會師60周年的時候,在西吉縣將臺堡修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寫碑名: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碑名被鐫刻在雕有3尊紅軍頭像,、象征著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巨型花崗巖紀念碑正面,紀念碑背面是西吉縣委,、縣政府撰寫的碑文,。碑高26.06米,碑身下部由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8組浮雕組成,。
隨著紀念碑的落成,,前來參觀,、祭奠、拜謁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當年會師時紅軍的部分后代,,不顧年長體衰,不計路途遙遠,,來到父輩們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親眼看到這里的山山水水,在告慰父輩的同時,,也深謝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厚道和為革命作出的貢獻,。
紀念牌建成的當年,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三軍會師紀念館也相繼動土建設,。在建設三軍會師紀念館時,,西吉縣委專門訂制了一口大鐘,建成簡易鐘樓,,旨在啟示后人:警鐘長鳴,,不忘初心。鐘樓建成后,,鐘樓旁邊的“紅軍樹”就被保護起來,。如今,前來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參觀的人們,,他們除了拜謁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觀看三軍會師紀念館等外,還要看看這棵“紅軍樹”,。(作者:何曉晴 文/圖)
相關(guān)新聞
-
文化中國行| 五十年滄桑凝筆端!小說《月亮山下》學術(shù)沙龍?zhí)綄の骱9涛膶W創(chuàng)作新路徑
[2025-05-14] -
一刀一木刻春秋——農(nóng)民根雕師馬紅保
[2025-05-14] -
文人薈萃說固原
[2025-05-14] -
固原博物館“五一”文化活動火爆出圈
[2025-05-09] -
傳承丹青薪火 繪就多彩畫卷
[2025-05-08] -
四十載匠心筑鄉(xiāng)愁
[2025-04-30] -
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2025-04-29] -
凈 土
[2025-04-29] -
燈花不是花
[2025-04-29] -
在文字里栽種春天 ——致西海固的農(nóng)民作家們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