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玩”出了新花樣
?“每次看到做好的作品,,都非常高興,。一枝一葉,,一蔓一莖,,龍頭獸首,,我太享受做這些東西的過程了,。”每每說起磚雕,齊利紅總是難掩喜悅,。
齊利紅出生于隆德縣鳳嶺鄉(xiāng)齊岔村,,跟許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兒時,,憑著想象總喜歡在紙上寫寫畫畫,。空閑時間,,一聲吆喝,,就和伙伴們去河邊撿石子,和泥巴捏玩偶,,河灘的淤泥成了她最心愛的“寶貝疙瘩”,。雖說臉上糊成了小花貓,渾身沾滿了泥,,但看著自己捏制的各種形狀的物件,,心里就格外歡喜。受家庭條件限制,,齊利紅沒有接受系統的藝術教育,,但對泥巴的熱愛從未減退,追求藝術的腳步從未停止,。
24歲那年,,齊利紅從齊岔村嫁到了離家不遠的于河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隆德縣魏氏磚雕有限公司打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正在招收學徒,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至此,,她與泥巴真正結下緣,成為名副其實的魏氏磚雕女工,。
萬事開頭難,。初入工坊,面臨諸多挑戰(zhàn),。磚雕技藝復雜煩瑣,,選土是入門的首道門檻,至關重要,。齊利紅跟隨師傅入深山,、進田野,學會了觀察土壤的質地,、色澤,,掌握了適合制作磚坯的泥土黏性。
選好土后,,便是打泥,。這是一項體力活,需要耐心和技巧,。雖是一名女工,,齊利紅的身上卻有著使不完的勁兒。抽空擠時間,,她把全部精力用在了“玩”泥巴上,。不停地揉搓、摔打,,盡力排出泥坯中的空氣,,確保泥土均勻細潤、富有韌性,。由于過度勞累,,雙手時常脹痛,雙臂無力,,但這并不影響她對這項藝術的熱愛,。看著師傅熟練地操作,齊利紅心中暗暗較勁,,一定要“玩”出新花樣,。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齊利紅終于熟練掌握了打泥的技巧,。接下來便是制坯,。制坯需要將打好的泥放入模具中按壓成型,然后脫模,。這個過程要求動作輕柔,、精準,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坯體變形或損壞,。齊利紅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她明白每一個坯體都承載著美好希望,。“因為喜愛,,所以就不會怕苦。熟悉了環(huán)節(jié),,掌握了技巧,,干起來特別有信心。”齊利紅自信地說,。
掌握了制坯技術后,,齊利紅開始著手雕刻。這是磚雕技藝的核心,,最能體現工匠水平,。魏氏磚雕題材廣泛,,細膩逼真,,花鳥魚獸、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起初,,齊利紅的雕刻手法生硬稚嫩,,刻出的線條不流暢,圖案也缺乏立體感,。但她深知“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的道理,所以反復觀摩師傅的作品,,潛心研究雕刻技巧,。逐漸懂得不同線條的表現力,如直線的剛勁、曲線的柔美,、折線的頓挫等,,嘗試雕刻簡單的圖案并盡力還原其神韻。面對一塊塊粗糙的坯體,,齊利紅既期待又緊張,,她輕輕地拿起刻刀,邁出了雕刻的第一步,。“跟著師傅不停地看,、不停地學,卜文俊老師發(fā)現我著實喜歡磚雕,,就讓我上手雕刻,。第一件作品就是花,別提多高興了,!”
為了提高雕刻水平,,齊利紅廣泛涉獵繪畫、書法等技藝,,將構圖技巧,、造型特征、線條運用等知識廣泛運用于創(chuàng)作中,。不久,,齊利紅刻出的花鳥魚獸有了生命力,人物故事極其傳神,,這不僅給了她勇氣,,也堅定了她前行的腳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卜文俊自豪地說:“齊利紅干活有個性,,思維發(fā)散,,容易接受新東西、創(chuàng)造新事物,,適合發(fā)展傳承磚雕這門手藝,。她做的登天獸,紋路清晰,,獸爪都出現了肉墊狀,,形象逼真。”
魏氏磚雕能走多遠,,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作為魏氏磚雕的一員,,責任在肩,,使命重大,,齊利紅跟工人們嘗試突破傳統題材和風格,決定融合審美元素,,設計符合現代品位的磚雕作品,。每天晚上,她上網查找各種圖片,,琢磨雕刻手法,,學習借鑒經驗,試圖讓魏氏磚雕更好地融入市場,,走得更廣更遠,。她主動參與魏氏磚雕的培訓教學工作中,向學員們系統地講解磚雕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
如今,,走進魏氏磚雕生產車間,一件件細膩精致,、古樸典雅的作品映入眼簾,。齊利紅依然專心地雕刻著登天獸,棱角分明,、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從一名普通的泥巴手到技藝精湛的傳承者,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將繼續(xù)前行,。(記者:王娟 毛小勤)